(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乔芮)“插着尿管,有想小便的感觉很正常,您放松,尿出来就好亚金配资,不要紧张……”9月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麻醉复苏室里,79岁的倪先生(化名)刚刚完成手术从全麻中醒来,由于他是一名听障人士,又只会讲方言,醒来后情绪焦虑、不断呼喊家人,却无人能听懂。正在值班的麻醉护士杨丽琼用听诊器架起了“声音桥”。
9月1日,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麻醉护士杨丽琼照顾术后听障老人。医院供图
“当时我们完全听不清老人讲什么,老人听力也受限,焦急地摆手、挣扎,血氧饱和度出现波动。”9月3日亚金配资,杨丽琼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她仔细分辨老人模糊的发音,终于明白——患者是因尿管不适,误以为自己需要上厕所,生怕尿床,急着回病房。
杨丽琼转身取来一副听诊器,将耳件轻轻放入老人耳中,自己则对着听筒,像使用对讲机一般,用宁波话一字一句、缓慢而清晰地说道:“尿管插着,有想小便的感觉是正常的,您放松就好……”
通过这段由听诊器搭建起的“声音桥”,老人紧握的双手渐渐松开,脸上的焦虑慢慢转为平静,血氧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目前,倪先生已经康复出院,家属特意向护士团队的贴心照顾表示感谢。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暂时失去自我保护能力的患者,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被理解、被安慰。”杨丽琼说,“而麻醉复苏室又是一个特殊环境,患者刚从全麻状态醒来,常常伴有恐惧、迷糊、疼痛等复杂情绪,医护人员不仅要监测生命体征,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听障人士等群体在接受医疗服务和手术时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沟通障碍和心理压力。我们也会在术前与患者本人和家属充分沟通,时刻准备好通过文字卡片、手势沟通、借助助听设备等方式建立更顺畅的交流渠道亚金配资,减轻患者术后的焦虑和恐惧。”杨丽琼说。
振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